「去風格化軟裝」其實是一種非常實用的佈置思路。它幫我們把空間的決定權,從「要不要跟上潮流」轉回到「怎麼讓生活更舒服」。與其先決定家要走北歐風、日系風、工業風或美式風,不如先觀察自己真正的生活動線與習慣,因為家不該只是標籤,而是陪伴你我生活的容器。
Tips1. 生活先於風格,檢視真實習慣
去風格化,不代表要捨棄設計美感,而是把焦點放在「真實使用」上。比如,你的早晨總習慣在窗邊喝咖啡,那裡就值得擺一張舒適的椅子與小邊桌,讓日光與咖啡香氣成為每天的序曲。又或者,如果你總習慣晚餐後席地而坐追劇,那麼一張好收納又柔軟的地毯,可能比昂貴的沙發更貼近你的需求。這樣的選擇,讓空間真正服務於人,而不是迎合某種固定的美學範本。

Photo Credit|@jogu_haus
Tips2. 彈性優於統一,靈活符合人性
去風格化的核心,不在於「什麼風格元素都不要」,而是挑選能長期陪伴、並且能隨著生活階段靈活調整的物件。移動式邊桌、可折疊餐桌、模組化層架、可替換的抱枕套與窗簾。這些看似簡單的軟裝,其實都是能輕鬆換場景、換情緒的工具。它們讓家有了呼吸的彈性,不需要一成不變,也不用被「必須完成一次性的裝修」所束縛,自由彈性才符合人性。
Photo Credit|@jogu_haus
Tips3. 混搭衷於生活,不完美才完美
去風格化最動人的地方,在於它允許混搭。木質桌面可以搭配不鏽鋼邊桌,柔軟的布簾能與藤編籃子共存,一切取決於你想要怎麼生活。家不再只是某種風格的展示櫥窗,而是隨著日常逐步長出來的模樣。那份不完美、甚至有點隨意的搭配,反而讓空間更真實、更有溫度。
Photo Credit|@jogu_haus
去風格化軟裝:一個沒有「完工日」的家
與其說去風格化是一種風格,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態度。這樣的家,沒有「一次到位」的完工日,而是在日復一日的使用中,慢慢調整、慢慢添置。當書架被一本本喜愛的書填滿,當牆面掛上旅行帶回來的小物,當角落的植物隨時間生長,那就是妳與家共同成長的痕跡。某天回過頭看,會發現這個空間早已帶著專屬於你的氣息,成為最貼近生活的樣子。
Photo Credit|@jogu_haus
Photo Credit|@jogu_haus
延伸閱讀 ✓ 逛逛更多 Her Life 她的生活
瑞典設計師 Gustaf Westman|從 IG 熱門作品到 IKEA 秋冬新品,玩趣快樂北歐設計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