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的台灣居家裝潢中,燈飾多半被視為實用與功能優先的照明設備。如今「氛圍感」成為居家風格的重要關鍵,燈光與燈飾也從功能性角色,悄悄轉變為情緒與美感的營造者。燈光宛如空間情緒的導演,燈飾則是點綴日常的藝術品。兩者搭配得宜,不只讓空間更美,也更宜人,令人願意久留。
燈飾單品搭配推薦:吊燈、壁燈、桌燈
不同形式的燈飾,從功能、設計到形體比例,都能為軟裝加分。若能在同一個居家空間中靈活運用吊燈、壁燈與桌燈的特性,不僅能滿足日常照明所需,也能讓整體層次立體化、光感更柔和。
▍吊燈:空間的主角與風格定錨
大型吊燈是空間裡的視覺焦點,不僅提供照明,亦在整體風格中發揮定調作用。於挑高或開放式空間中,吊燈能引導視線向上,創造垂直張力與戲劇感。
圖片來源|KIMU 柒木《紙牛奶燈》
▍壁燈:引導動線、補足照明盲點
壁燈雖小,卻是居家中最靈活的佈光元素。設置在玄關處不僅能增加迎賓儀式感,也能作為空間分界或引導動線使用,甚至能彌補照明死角,是極具功能性與氛圍感的設計元素。
圖片來源|IKEA《SINNERLIG》壁燈
▍桌燈:點亮角落、營造靈魂
桌燈不僅具有功能性,更能成為環境中的「點睛之筆」。建議可於空間中配置兩盞以上尺寸相異的桌燈,白天輕柔照亮角落,夜晚則轉換為柔光陪伴。現今市面上有許多無線設計的桌燈,擺放自由度高,能隨場景自由放置;將大小不一的桌燈錯落配置,能為空間增添層次感與視覺律動。
色溫選擇指南:為每個空間設定情緒基調
燈光,是空間無聲卻最有情緒的語彙。它能柔化材質的銳利度,也能替單調空間增添表情,在不同色溫與照明方式的相互安排下,不僅能將功能分工,更是提煉場域氣息的關鍵設計。
-
暖黃光(約 2700K〜3000K)
色溫偏暖,光線柔和、溫潤,能營造出放鬆、安定的感受,適合使用於臥室、客廳、餐廳等私密或休閒空間,有助於情緒放鬆與打造睡前儀式。 -
中性光或冷白光(約 3500K〜5000K)
色調明亮有助於集中注意力與提高效率,常見於書房、工作區或廚房,能提供較高亮度,易保持視覺清晰,利於閱讀與操作。 -
間接照明(藏燈、嵌燈、洗牆燈等)
光源不直射眼睛,而是透過牆面、天花板的反射營造柔和層次,能有效提升室內質感與視覺舒適度,非常適合作為「氣氛光」進行使用。
三層光源系統:打造有層次的光感佈局
理想的居家光感,建議運用三種層次光源:透過主光與輔光交織、明暗之間的平衡,讓光影在空間中自然流動,為生活增添溫度與情緒,營造出真正「有表情」的場域。
-
環境光(Ambient Light)|如吸頂燈、吊燈
提供整體空間的基本照明,是「打底用光」。可選擇光線均勻、覆蓋範圍廣的光源,作為日常活動的基礎明亮度來源。 -
工作光(Task Light)|如桌燈、立燈、料理檯燈
聚焦於特定功能區域的照明,強調亮度與方向性,適用於閱讀、辦公、化妝、下廚等需要明確視覺畫面的活動空間。 -
氛圍光(Accent / Mood Light)|如壁燈、吊飾小燈、落地燈
以輕柔的亮度與定向光為主,目的在於營造視覺焦點與空間表情。適合用來點亮角落、展示藝術品、或製造情境轉換感。
延伸閱讀 |JOSUIa 週年策展《灣延美學》:以軟裝美學交織在地情懷,混搭設計啟發生活靈感
Tips:色溫與光源搭配小技巧:
-
若三種光源選用相同或相近的色溫(例如皆為暖黃光),建議在晚間同時開啟,可營造一致又層層堆疊的光感氛圍。
-
若希望分區營造不同情緒,也可以透過色溫落差創造空間對比,如在客廳使用暖光、書桌使用冷光,各自獨立又相互平衡。
-
在夜晚或下班後,只需點亮氛圍光與工作光,關閉主照明,有助於切換情境進入放鬆狀態,也讓光線在空間中緩慢流動,撫慰一天的疲憊。
延伸閱讀 |4 個春日柔粉佈置指南|粉色軟裝改變居家氛圍,創造專屬柔美空間
撰文編輯|Scarlett Choo
圖片來源|IKEA、KIMU、Funhouse、SEED DESIG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