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好歲月裡的慢活宅|中壢 40 年老屋翻新,開啟彈性分區的退休生活

生活的秩序,有時不是把家塞滿,而是把日子放回一個剛剛好的範圍,依然能在熟悉的牆與光之間,重新回到日常的節奏。

HerDay 帶大家來到這棟位於桃園中壢的四十年老宅,一樓曾是店面,二樓是屋主一家多年的生活場域。隨著歲月累積,空間逐漸擁擠、動線不便,也埋藏著安全疑慮。當夫妻倆決定退休、孩子長大成家後,他們希望把這個充滿記憶的家重新梳理,為自己,也為偶爾回來探望的孩子與孫子,打造一個能聚能靜的生活空間。木十設計以「前後分區、同層生活」為思考軸心,重新配置二樓的 40 坪生活層,讓光線、動線與情感都再度流動起來。

空間基本資料

桃園中壢/40 年老屋 /複層空間/室內坪數 40 坪/格局 4 房 2 廳 2 衛/居住人數 2 大

公領域設計_

把日光與動線揉進日常,讓家的故事重新展開

擁有前後雙拼結構的老宅,一樓臨路早年做生意,如今出租;真正承載生活的是二樓。設計師先從分區著手,將長輩的日常集中於空間前半部,包含客廳、餐廳與廚房,讓生活不需上下樓即可完成;後半部則保留給孩子返家時使用,關上滑門後就是安靜的睡眠帶,簡單卻從容。

老屋最大的美好是「雙側採光」。設計師去除多餘櫃體,讓光沿著長廊慢慢走,停在沙發背牆的留白上,再落到餐桌邊。圓形的傳家餐桌原本厚重,設計以編織感的吊燈覆上一層柔光,讓記憶留在場域中,卻不顯突兀。廚具與外側展示櫃以同材質串聯,視覺向外延展,廚房不再是狹窄的一字型,而成為一家人談天與張羅的開放舞台。

以往得爬上三樓曬衣的日常,也被悄悄改寫。公區騰出家事陽台,洗曬回到同一平面;全屋同步完成防水與配電升級、換上十餘扇新窗,住起來踏實而安定。設計師 Penny 笑說:「對兩位長輩來說,把所有生活都放在同一層,就是安心,當空間變順了,心也跟著放鬆。」這句話,也成為整個公領域最貼切的註解。

私領域設計_

在柔光裡把節奏放慢,讓夜晚回到舒適的秩序

主臥以「安定」為主題。原本床位受大樑壓迫,即使包樑仍讓女屋主感到不安,設計師最終順應心意微調床向,換來更自在的睡眠。牆面與地坪皆採低彩度灰木調,光線柔和、氛圍靜謐。夜裡僅需一盞暖光,空氣裡便多了一種被時間溫柔對待的安穩。

最費心的是衛浴。舊格局把上廁所、洗手、淋浴分散在不同角落,走動零碎又不便。翻新後整合為兩間好用的衛浴:主衛則選擇銀色五金與淺色基調,視覺輕盈、保養俐落,長輩進出不費神;梯間側的客衛以黑色線條點出俐落,給返家的孩子和親友使用。

沿著長廊延伸至後區的三間房間,房門旁嵌入霧面玻璃引光帶,讓光線從公區延續入內,白天有自然光、夜晚有微亮的導引。偶爾孩子回來過夜,也能感受到家的溫度。

設計師說:「我最滿意的是前後比例。平日只有兩位長輩,前區就足以完整;一家回來,把門一拉,後面便展開另一種熱鬧。」

|設計師幕後聊聊|

Q:這次設計最大的挑戰是什麼?

老屋是「驚喜包」。一邊拆一邊長出新問題:鄰里意見、樑位限制、採光、窗型、甚至現場臨時變更。如拆除後才發現牆面滲水、配線老舊,還有外牆龜裂。我們選擇先把基礎做好,包括防水、配電重拉、全屋換窗,這些雖然看不見,卻是最重要的安全感。

Q:對於本案退休宅的最大考量?

兩位長輩已是退休生活,讓日常集中,避免上下樓是首要。加上家人常聚,餐廳要能放大,廚房與展示櫃連成一體,採買、備餐、端上桌,全部在同一半徑,善用設計讓渡出行進舒適的生活動線。

Q:軟裝上餐廳圓餐桌與風格衝突怎麼解?

那是家的記憶,我們以竹編燈具與溫和材質把視覺語氣拉回。因為翻新不是把過去丟掉,而是換一種方式一起生活。而這個家之所以動人,是因為它懂得留下時間的痕跡。

有些改造,不是為了更新風格,而是為了生活能更自在。這棟老屋的故事,從前是家人的庇護,如今是兩位長輩的安居。光線沿著走廊流動、木質地板踩起來帶著溫度,窗外的風輕輕吹進來,生活就這樣慢了下來。

有彈性的設計,才有餘裕的生活。家不一定要華麗或完美,只要能安心地吃飯、睡覺、看光影流動,那,就是家的模樣。

– 木十室內設計 – 

FB | www.cldesign.art
IG | mushih_design
聯繫 |epingc818@gmail.com

攝影|光序映像

有任何設計需求請逕洽該設計公司

分享此文:

相關文章

返回頂端

我們已經收到您的資料,待3~5個工作天後回覆,感謝您的耐心等候。

感謝您的來信,我們會儘速回覆您!